深入推进思政课叙事能力建设

发布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发布时间:2024-01-09浏览次数: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2024-01-05 作者:田明

思政课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与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育载体。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合理地融入思政课,需聚焦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将新的文化使命融入教育实践,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等关键点开展教育体系建设,实现巩固文化自信的目的,继而推动“两个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凝聚社会共识,涵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影响力。

叙事得法,全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是文化的“肌体”,文化是意识形态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丢掉意识形态谈文化,无异于摒弃实践空谈理论。而意识形态一旦脱离文化,也会失去凝聚力和认同感。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客观揭示了“文化的政治本质”以及“政治的文化表象”,将“两个结合”凝练为文化领导权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文化观。

思政课叙事能力建设,守正创新是核心要求。践行守正,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要求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探索以文化人的路径方法,做好“言传身教”与“不言之教”的融合,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要发扬斗争精神,在提出问题层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在分析问题层面夯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主导权。让主观叙事、偏执叙事、非主流叙事失信、失义、失势。

叙事有道,深度建设意识形态传播的文化载体。意识形态传播既具有空间性又具有时间性。从空间角度看,意识形态是宏观的,生活实践是微观的,文化则是将宏观叙事渗入微观生活的载体。以文载道,是以微观见宏观、以生活见政治。思政叙事的文化载体建设,目的是在宏观叙事与微观体验之间建立起融合机制,于政治维度实现共理、于生活维度建立共识、于个体维度涵养共情。将政治学习转化为精神涵养,将思想建设转化为观念塑造,把社会维度的价值观培育转化为自信、自立、自强的道德自律。

从时间角度看,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辩证性,是通过与时俱进的历史观来表现坚定的世界观,在实践进程中适时为意识形态赋予新的历史内涵。这要求叙事方式实现过程叙事与静态叙事的融合,妥善处理开放性逻辑和闭合性逻辑的关系,运用文化之力赋予意识形态以历史性内涵,赋予客观事实以政治灵魂,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文化之力建设政治话语体系生成性路径。

叙事适度,科学把控文化叙事的张力。文化叙事是通过价值表现客观,并不是抛弃客观。文化叙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价值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做到叙事适度,既要防止用价值思维掩盖客观思维,又要防止用客观思维“去价值化”。前者失去原则,后者丢掉立场。同时,善用正面叙事与负面叙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合理配置“褒贬”与“扬抑”,避免因叙事的单向度、单一性破坏可信度,破坏叙事内容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深度揭示并批判“主观主义”“个体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唯意志论”等错误。引导价值认知朝着“客观”“公正”“理性”方向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对思政课叙事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叙事能力的提升,既有助于增强课堂的思想性、知识性,更有助于提升课堂的认同度与影响力。思政课教学要高度重视文化维度的建设,深入教学方法研究,既要用思政课建设文化自信,又要用思政课展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