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发布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发布时间:2022-01-11浏览次数:

 

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2021-12-24 作者:李雪琪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高校是重要阵地。要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从党史中汲取磅礴力量,让青年大学生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感悟真理伟力,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赓续精神血脉,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培养时代新人,激励青年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感悟真理伟力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回顾党百年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指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首要任务就是让青年学生准确把握百年党史中理论创新的主线,引导青年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认知,更加自觉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要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笃信笃行、内化于心,当好“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忠实践行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赓续精神血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钙、思想之舵。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就是要弘扬伟大精神,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把红色文化基因转化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营养剂”,用好党史学习教育这一思政“大课堂”,用好红色文化这一思政“加油站”,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篇“大文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把好人生方向,锤炼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硬本领。

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培养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是高校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就要坚守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两个确立”既是重大历史结论、也是重大实践要求。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使专业课堂成为思政教育具体、生动、有效的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引导青年学生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青年学生认清、担当和践行时代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涵养文化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百年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为常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讲师;本文系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59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