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7-13 作者:吴艳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系统的谋划和部署,思政课建设迎来了更加明媚的春天。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含丰富的意蕴,从战略层面,指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视野来审视思政课之“大用”;从战术层面,指要以凝聚更大的合力、实施更大的资源整合等“大术”来办好思政课。
以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视野来审视新时代思政课之“大用”,是“大思政课”最根本的意涵。思政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彰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乃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治理整体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政课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确立、加强和改进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在引领我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不断彰显着“大用”的历史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从“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重要论断的提出,到基于“两个大局”的高度审视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赋予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更崇高的使命担当。在深度调整的世界大变局中,以及西方与我争夺青年、争夺话语权愈益激烈的大态势下,培养能够完成百年伟业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更是新时代“大思政课”之“大用”的集中指向。
以更大的合力凝聚、资源整合等“大术”来办好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思政课“大用”之地位,决定了要善用“大术”来彰显、实现之。一是要调动方方面面积极因素,凝聚更大的合力。加强思政课建设,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在课程上,需要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键是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学段上,需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构建起目标贯通、内容会通和方法融通的跨学段思政课衔接机制,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主体上,要真正打破学校思政课的“孤岛”窘境,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以优势互补来凝聚不同主体力量办好思政课的合力。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二是要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更大的资源整合。政策资源要更加精准供给。各级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围绕思政课建设都有不同层面的政策供给,成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条件保障。但政策资源配置要逐渐从“漫灌”到“滴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回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建设中的问题,从“外在推力”逐渐转化为思政课建设的内生动力。教学资源要更加优化整合。要将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生活转化为思政课鲜活的教学资源,思政课只有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才能让真善美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是“大思政课”鲜明的问题指向。要善于“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富资源,将5000多年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转化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坚实的底气;另一方面,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地挖掘、展示出来,让大学生走近历史现场,让革命文物走进大学校园,让革命精神润泽学生心灵,思政教育才会更加可感可亲可敬。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只有对思政课的“大用”有高度自觉的体认,才有以更大力度的创新举措善用“大术”的内生动力。反过来,只有不断地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用各种实招硬招等“大术”,新时代思政课之“大用”才能充分彰显不断实现。
(作者系西南大学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