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兰州大学 2020-10-06 作者:马云志,王永祥
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该文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深刻理解这一要求的蕴涵,对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强:信仰真诚政治可靠
社会主义国家办学校,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学校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大中小学课程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所以教师首先要受教育,通过学习实践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才能在施教过程中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传递给学生,才能最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情怀深:胸怀家国矢志不渝
教育事业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职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首先要胸怀家国,带头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时刻关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自觉为学生树立榜样。只有一心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把投身教育事业与民族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学生就像刚刚升起的太阳,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关爱他们就是关心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用宽容之情与仁爱之心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思维新:创新改革提质增效
教育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因而,创新是教师必须不断厚植的素养。教师承担着培养后继人才的重任,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的育人职责所在。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创造型教师,就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将育人目标转化成现实教学能力的创造性素养,将积极性、主动性转化成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际动能,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解释疑惑,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淬炼内功,“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丰富教学手段,开辟教学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实现教材内容创造性、创新性地转化成教学内容。
视野广:博学多识厚培素养
打铁必须自身硬。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问题的角度、方式等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学识渊博、专业知识过硬、教学能力强,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敬,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容易提升教学实效。对教师而言,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施教效果,广博的知识视野可使老师从不同角度阐释问题,可使老师在旁征博引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认知路径,而具备深邃的历史视野则还能使教师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引发深思、说明问题。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常学常新、活学活用的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故此,不断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博闻强识、广泛阅历、熟读精思,就有助于练就适应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素养。
自律严:正己正人身教示范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带头先做到。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连续性、广延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治学精神、科学态度、思维方式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这将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通过观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学习知识、技能,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日常表现,就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而,教师优良的品格显得十分重要,诚实、谦虚、正直、真挚、热情、敬业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立德立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行润物、举止育人”。用自己的立场和行动感染学生,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人格正:厚德励行春风化雨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高尚的人格将影响整个施教过程。人格是教师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的体现,是教师气质、性格等内在素质外化为与学生关系的体现,是“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学识风范和行为等”都包含在内。教师承担着“塑造生命,塑造品德、品格、品行的历史使命,是学生人生旅途的明灯、航塔”。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堂堂正正的道德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所以,教师要倍加珍惜自己从事的事业,在品德修养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赢得学生可信,做为师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尊敬的人、做让学生引以为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