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发布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发布时间:2022-08-31浏览次数:

 

来源:创新发展 2022-09-12

历史发展的价值从不以其斗转星移的传送距离衡量,跨越江海的足迹也从不以其脚步停留的时间长短丈量。2007年3月,在上海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调任上海担任市委书记。当我们翻开《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以下简称《习近平上海足迹》),重温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开拓奋斗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全面回顾了习近平同志推动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战略谋划和部署,展现了习近平同志深邃的政治智慧、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卓越的治理能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时代和人民宏大叙事的生动实践背后,正是伟大领袖带领我们一步步将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其对上海的深远影响历久弥新,深深铭刻在了上海改革发展的时代轨迹之中,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

一、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出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的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上海具有光荣的红色传统和独特的红色基因。习近平同志时常告诫大家要“充分认识抓好上海党的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因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对于这个党的诞生地,习近平同志提出,上海党的建设要不辱门楣,要走在时代前列。他强调,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并将抓好党的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突破口。

讲政治、重党建,反映在如何在发展的特殊时期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人心上。习近平同志初到上海之时,正值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他亲自指导了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在报告起草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尤为强调讲政治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要求将党的政治建设部分单列,并从思想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六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要求和措施,这些前瞻性的要求,凝聚了他对加强政治建设的长期思考,对扫除低迷之气,引导上海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到现在对上海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讲政治、重党建,反映在如何抓牢抓实党的基层建设上。习近平同志深入一线调研时,基层党建始终是他关注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内容。比如,在卢湾,他提出要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长效机制;在长宁,他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在静安,他充分肯定了基层开展的楼宇园区党建、党员服务中心的创新做法……如今,上海基层党建已形成全域统筹、多方联动、融会贯通的崭新格局,这恰是当年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子”工作要求的充分体现。

讲政治、重党建,反映在注重红色传统的继承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经常到革命圣地接受精神洗礼,要用党的光荣传统激发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壮志,把上海建设得更美好。在上海工作的七个月里,习近平同志就曾先后三次瞻仰一大会址。习近平同志离开上海前往中央工作后,无论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还是对抓好上海党建“特殊重要性”的时常告诫,都深藏着他对上海党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殷切嘱托。近年来,上海持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着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三大高地”。在去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海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红色资源相关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如今,上海的红色文化产业已成为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时刻照耀着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二、一心一意推动创新发展

纵观《习近平上海足迹》一书,“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彼时的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是上海发展的“执牛耳者”,他指出,只有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将“创新”放进了中央给上海的定位中,勉励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三年后,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调研时再次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蹚水过河、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主持推动了多项事关上海未来发展前景的战略性工作。比如在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全面推进浦东各项建设。若干年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首个自贸区“落子”浦东,为新时代浦东发展安上了强劲有力的“发动机”。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了浦东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浦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伟大领袖对浦东发展的战略擘画,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的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同志对创新的重视同样体现在《习近平上海足迹》一书对于国产大飞机研制工作的一个细节描述。习近平同志初到上海之时,正值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支线喷气客机进入总装阶段。虽然飞机还未最终实现下线和首飞,但是习近平同志打破常规,欣然出席了该项目的百日会战动员誓师大会,给参与飞机研制的科研人员以极大鼓励,也正是在那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笑傲蓝天、展翅飞翔”的期望。伴随着习近平同志的关怀,中国的民机事业也逐渐从“屡战屡败”的挫折中走了出来。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当年习近平同志对国产民机研发事业提出的那句期许,在我们眼前一步步成为现实。

三、一脉相承厚植城市精神品质的形象定位生动鲜明

城市精神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最独具特质的精气神。在《习近平上海足迹》中,就单独列出了一个篇章,详细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如何塑造上海的新形象、凝聚上海人民的精气神。今天,当我们再次回味习近平同志留给上海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时,对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同,发出由衷的感佩之情。

要凝练城市精神,就必须挖掘城市历史传统中的精华和特征,抓住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作为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然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上海不仅要积极参与竞争,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在竞争中取众人之长,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习近平同志来到上海后,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特意在原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上又加上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新的上海城市精神提出后,在全市上下产生了强烈共鸣。时至今日,这一充分彰显上海特色的城市精神也深深熔铸在了上海人民的性格、意志、情感和行动之中。

新的城市精神的确立,带动了上海开放合作的步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工作便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沪后,习近平同志及时而鲜明地提出了“四个放在”的施政理念,并强调“上海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体现了他善于把一地、一域的发展放在更宏大的格局中来谋划的博大胸襟。他强调,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促进长三角协调发展。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了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透过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和推动的相关工作,我们看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绝不是单向输出的“恩惠”之举,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全国一盘棋”精神的赓续,更是习近平同志确立的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四、一往情深饱含赤子之心的为民情怀深厚浓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考察上海时凝练的14个字,高度概括了超大型城市治理主体的转变。如果说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开放合作是《习近平上海足迹》一书不可或缺的几大要素,那么“人民”这一主题则贯穿了全书的始终,是全书的“文眼”所在,凸显了伟大人民领袖躬身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无上情怀。

这样的情怀体现在始终聚焦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上。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走遍了全市19个区(县),从繁华街区走到老式里弄,从田间地头走到村宅农家,调研领域之广、密度之高、节奏之快至今为人叹服。在他看来,人民群众反映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他经常告诫党员干部 “解决民生问题是为政的根本,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绩。”这些话掷地有声,体现了他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头等大事的高尚品质。在《习近平上海足迹》一书中,一则则小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同志始终努力地将这样一种情怀落到工作的实处:面对上访人员,他要求领导干部要与群众面对面接触,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并带头到杨浦区政府信访接待室接待来访群众;面对社区工作者,他语重心长地强调“不要让群众办事求爷爷告奶奶”;面对超大型城市治理,他一方面指出基层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把民生问题解决在基层”,另一方面强调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和关心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事关民生最现实最直接的工作相继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城市治理“排头兵”“先行者”的成色。

城市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在老百姓生活品质的高低上,而百姓的生活品质又最能体现以民为本宗旨的落实情况,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后比较关心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最能彰显习近平同志关注民生冷暖的一个方面。随着当时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的一些区域开始重新考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腾笼换鸟”。习近平同志就曾对干部说:“对发展中的问题要辩证地看,不能因为一时的发展而牺牲了长远的利益,付出沉重代价。”他主张,“腾笼换鸟”关键要做好产业发展和能源资源消耗的“加减法”,生态环境保护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十几年来,按照习近平同志当年的思路和部署,上海各地纷纷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崇明坚持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标,连续滚动实施了四轮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青浦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当起了长三角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开路先锋;金山按照绿色发展的方向,稳步推进全区产业转型、空间转型、治理转型……今年,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形成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1+1+2”顶层设计和政策框架体系,力争通过整体性、系统性转型将南北地区打造成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主力军、传统工业地区转型的样板区、实体经济筑基的压舱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市民普遍反映,上海的天更绿了、水更清了、居住条件更好了。习近平同志主导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思维,更是他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的最好诠释。

《习近平上海足迹》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带领上海立足新阶段、寻找新思路、突破新矛盾、开创新成就的实践探索。可以说,上海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浦江两岸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凝结了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领袖人物的诞生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习近平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值得我们真心追随,并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今天的上海,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迈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上,上海必将牢记嘱托,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在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的征程上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